许久没掀起什么水花的国产电影,终于在前段时间有了动静—— 上映两天后,豆瓣开分7.5,大部分观众给予了偏正向的反馈,故事有温度,且诚恳。但也有观众表示,生硬推进的剧情,部分情节的不合理,以及末尾半小时毫无伏笔的天降剧情,看得好生突兀。一部电影口碑的好坏自在观众心中,我们不做过多评价。今天要聊的是,是关于这部电影最可惜的地方。 片方前期的宣传花了大笔墨在殡葬题材上,这也是多数观众对《人生大事》的期待。国产影视向来对死亡讳莫如深,终于等到有导演说得出“死亡教育”一词,多少有些令人激动。 谁曾想,却是败兴而归。看罢后,只想感叹一句:“国产影视似乎还是不懂,如何阐释死亡教育的命题。”01故事并不复杂,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和父亲守着一家名叫“上天堂”的殡葬铺子。 莫三妹的日常工作,便是纳死者入棺,抬上小面包车,再送进殡仪馆,带死者走完人生这最后几公里的路。见过民间白事的都知道,这是民俗气息极浓重的活儿。一如莫三妹的形象,平头、花衬衫、大裤衩,一双人字拖走天下。 殡葬行业在很多人眼里,是吃死人饭的,不大吉利,更何况莫三妹是个刚刑满释放的,因此没少遭人白眼。被怀疑偷盗死者财物,被嘲讽是一见尸体便围上来的狼狗,这些不被尊重的瞬间时常发生。 他与父亲之间,是典型的缺乏沟通式父子关系,打小便相处不来。好一番费力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店“上天堂”的房本,打算拆了铺子,给女友改造一家母婴店。却发现女友已有了新欢,还怀了人家的孩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本就够糟心了,竟还有意外的“惊喜”。一个头扎丸子包,手持火尖枪的小女孩突然找上门,扯着莫三妹的衣服让他“还自己外婆。” 女孩名叫小文,还处于不大懂事的年纪,无法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看见莫三妹将外婆装入棺中带走,便以为是他把外婆抢走了。 她大闹殡仪馆,差点儿没把莫三妹的工作搅黄。当气急的莫三妹指着殡仪馆顶棚上升起缕缕青烟的烟囱对小文吼到:“你外婆被烧了,变成烟了,不见了。”半知半解的小文放声大哭。 同行的人觉得小女孩可怜,便开始帮着莫三妹圆,告诉小文外婆变成烟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冷静下来的莫三妹也有点心软,带着几分歉意说了句:“飘到天上,变成星星了。” 却没曾想,随口一句补救,小文当真了。一地鸡毛的故事,也是从这句话开始,开启了温馨的走向。小文接受了外婆化为星星的说法,不再追问外婆的去向。 她无父无母,不受舅舅舅妈的喜爱,便开始跟着莫三妹生活,接连帮他渡过工作上的困境。 在小文不断释出的单纯善意下,莫三妹对她的情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初时的不耐烦,到会因小文误食了玻璃珠心急,守着小文拉的大便,直到玻璃珠被排出。一大一小的亲情,便在这些你来我往间悄然深化。 02电影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故事走向温馨的叙述,莫三妹与小文的亲情线成了电影近乎百分之百的主线。那么,原本的电影主题“死亡教育”,在《人生大事》里究竟担了怎样的角色?从故事开端到结尾,出现了多次殡葬活动。但每一场死亡都仿佛“走个过程”一般,对人物和故事,几乎没起到任何推进作用。整个故事起关键作用的,其实是小文。不难看出,导演想通过莫三妹与小文的情感联结,展现莫三妹的成长。从一个社会底层的混子,到拥有真心守护的“亲人”,获得重生。 事业中第一次得到感谢与肯定,是因为小文把一个骨灰盒画得五颜六色,阴差阳错地,这对夫妇逝去的女儿恰好最喜欢画画;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敬畏,是因为小文称自己是一个“种星星的人”; 与父亲的和解,也是靠小文一口一个甜甜的“爷爷”促成的。 莫三妹与父亲纵观全片,你会发现,即使剔除“死亡”这一话题,也完全不影响故事的叙述。不信,你可以试着将莫三妹的职业给换一换,成为一位小面馆的继承人。在面馆即将关门时,偶遇老食客的孙女小文前来寻亲,在一系列故事下与小文建立亲情,在一个个食客的来来往往间发现小面馆的重要性。你就会发现,殡葬,不过一个达成这些事件的中介而已,换哪个行业似乎都行。与电影宣传时侧重的点,大相径庭。可一部真正关于殡葬的电影似乎不该是这样的,葬礼、死亡,才是故事暗中的主角。好比电影《入殓师》。《入殓师》的剧情其实非常平淡,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在乐团解散后,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生活,为了生计再就业,意外成为一名入殓师。 与《人生大事》的不同在于,电影中的每一次死亡,对主角的成长,都发挥着极其直观而深刻的作用。第一次死亡事件,是刚刚经历乐团解散的大悟与妻子在河边放生一条章鱼,却发现它被丢进水里后,一动不动,原来早已死去。这只漂浮的章鱼,让大悟有了“时不我待”的感悟,于是艰难地下了决心,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与妻子回到乡村。 大悟第二次面对死亡,是他正式进行入殓仪式。逝者的死亡过程极不体面,身体已经高度腐坏,屋内蝇虫遍地,对于初学者大悟来说,可谓是地狱级的入殓初体验。 也是这次入殓的经历,让大悟开始怀疑一切:怀疑自己放弃大提琴的选择,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入殓师的工作,怀疑这一切是否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 于是大悟在洗澡时拼命地揉搓身体,在妻子的身上寻找活人的气息,在深夜拉起许就未碰的大提琴治愈自己。 就在茫然无措间,大悟来到桥上散心,迎来了故事的第三次死亡事件——洄游的鲑鱼。他看见桥下的河水中,几只鲑鱼逆着水流拼命上游,而身边不时有一两条已经死亡的同伴尸体顺流而下,大悟不禁发出感慨:“这些鱼真可悲啊,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反正是死,还死得那么辛苦。”身边的老者听闻,说到:“它们是想回家呀,回到出生地。” 听罢老者的解释,大悟陷入思考。拼命回到出生地产卵的鲑鱼,象征了生死一体。生命本是一场循环,奋力地逆流而上,是迈向死亡,也是重新走向生命。恰逢此时,入殓师老前辈找到大悟,带他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入殓仪式。大悟蹲坐一旁,静静地看着前辈肃穆地将逝者一点点擦净、着衣、上妆,恢复生前的容貌。 这一场仪式后,大悟对入殓这一职业产生了敬畏;对自己难以坚守的理想,多了一份释然。《入殓师》的故事,便是由这样一场场死亡推动。 向死而生,才是《入殓师》真正的主题。也是几乎所有生死、殡葬题材作品的永恒主题。03再回看《人生大事》,虽然也有殡葬部分的展现,但似乎更像一种素材的堆砌。没有灵魂,也不起作用。整场电影看罢,观众对死亡不会有新的理解,更不必谈知晓如何面对。影片中对死亡唯一的阐释,便是被小文信以为真的那句:“死者会化作天上的星星。” 诚然,这句话是美的,也的确是一种理解死亡的方式,但它太“浅”了。死亡阴暗、残忍、丑陋的一面,似乎被美化了,编织了一个只属于孩子的梦,但无法安慰清醒的大人。只是简单一句“化为星星”,便敷衍了每一个试图深入讨论死亡话题的角色。自然有人会觉得,一句哄孩子的话罢了,较真就没劲了。可对死亡的教育,不正是因为我们太不较真,太爱以躲避的方式去敷衍,所以才如此匮乏吗?同样是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主题,动画《寻梦环游记》便是很较真的。借墨西哥的传统亡灵节,它缔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往生世界。逝去之人能在亡灵节时,走过由万寿菊铺就的长桥,赶回人间去探望那些挂念的人。 不是每一个亡灵都有资格回到人间,而是需要守在上桥处的“海关人员”批准:需人间还有人在供奉这位亡者的照片,以照片为通行证,亡者才有资格重返人间。 当在世的所有人都不再记得他的模样,亡灵便会随之消失。 看似童话故事般的设定,暗含的却是一种对死亡深刻的理解。“遗忘才是最终的死亡”,看完直叫人陷入沉思,久久难以忘怀。它告示着人们,生命不单取决于肉体的生灭,更多是存在于世时,灵魂与他人灵魂的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它也告慰着人们,虽说逝者已逝,但只要铭记在心,他便永远同我们“在一起”。 《人生大事》是可惜的,因为它本有机会在“死亡教育”上做出文章。但终究,它只是轻轻带过,一句美丽的敷衍,再次巧妙地规避了这个让人讳莫如深的话题。但小文会长大,会变老,会经历许多世事。没有前因后果的一句“星星”又能让她信多久,能支撑她走过多少次别离?无人知晓。就像无人知晓,什么时候国产影视才能学会真正直面死亡话题?什么时候我们能不只拥有一颗美丽却缥缈的“星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