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这几天周围很多人都进入了囤药的节奏。
关于囤什么药,这是一个挺玄妙的话题,有人喜欢囤一些减轻症状的药,有人喜欢囤一些对自己来说以前使用起来效果比较好的药。
还有一些朋友喜欢囤一些“治疗”用的神药,言之凿凿地说“治疗效果”好得很,还能预防。
坦白地说,尽管有顶尖医学泰斗推荐了这个神药,还是不太相信它有“治疗”或者“预防”的效果。
我不懂医学,但是我懂一些常识。
假如这个东西能够预防,那当初封城啊、静默啊、消毒啊、核酸啊,就完全没必要。假如这个东西能够治疗,那它的生产厂家所在城市就不应该出现疫情,连老巢都被病毒端了,你说它能治疗,我觉得没什么说服力。但是不会跟囤这个药的朋友去辩论,因为我知道,任何辩论都是苍白无力的。
02经常说一个标准,
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信仰某种观点,你不要看他怎么说,你要看他愿不愿意为这个信仰花钱。就像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着多么热爱中国乒乓球,爱到骨子里去了,你让他自己掏钱去买票看比赛,这跟要了他的老命一样。
别说花钱买门票了,你让他用流量在手机上看完一场球,他都舍不得。
但是信仰神药的朋友就不一样啊,他们是愿意真金白银为这个神药花钱的,而且还生怕花不出去,以买得多为荣,以买得早为傲。
所以,对这样的朋友,一般采取的态度都是:尊重,理解,祝福。因为一旦上升到信仰这个层面了,你动一下那就是触碰他的底线了。打一个觉得挺恰当的比方,就像足球比赛中,在看台上吹球迷喇叭的观众,他觉得这场球赛是他们吹喇叭才赢下来的。
虽然他大腹便便、跑一个五十米冲刺都费劲,但是他就觉得这场球赛是他赢下来的,没有他,球场上那帮人早就溃不成军了。
而且哪怕比赛都打完了,他还觉得只要自己手里拎着喇叭,下一场比赛还能赢。但是你要是说他没用,他当场跟你急。
03很久以前就不太喜欢在朋友圈跟人辩论,但是架不住有些人却老喜欢到处去跟别人辩论。
见过最离谱的人,是自己朋友圈都是转发单位的规定任务,一片“干干净净规规矩矩”的形状,但是经常去别人的朋友圈下面发表长篇大论。就纳闷了,你那么有表达欲,你自己发朋友圈表达啊,你跑到别人的朋友圈下面去碰瓷干嘛,怎么着,
把闹心留给别人,把清净还给自己?看不出来你还是个挺会享受生活的人。
这段时间,也有人来劝准备一点神药,为了家里的老人孩子。都是恭恭敬敬地说:“收到,谢谢。”
但个人是有点心理洁癖的,而且忍耐力也有限,一个两个说能敷衍过去,但是七个八个十几个人来说,就觉得“你是不是觉得我是这种智商的人啊”,然后就会忍不住发火。
你要让我自己发一条朋友圈,说“神药已囤,不用提醒”,也做不到。
就这事儿吧,挺让人觉得难办的。
也知道这是好心,但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提出干涉。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成年人之间应该有边界感。
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又没有影响到你的空间和利益,你为什么一定要去指手画脚呢?你觉得你说了这句话,就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变别人一生的命运了吗?
这就是杨笠说的,你明明那么普通,却偏要那么自信,一定要给别人提出人生建议的那种人。04每个人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相信什么样的药品,这都是很私人空间的事情,你要不是有深仇大恨,你不要去踏进别人的边界。就像这个神药一样。
你不用劝囤这个神药,我也不会劝你不囤这种神药,这东西反正我也不需要,又不像米面肉油,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
这种神药,你囤再多都跟我没关系,反而可能因为我囤了把你的份额占了。
彼此之间留一点边界,都挺好的。
重新编辑的内容: 有些话不能细说,前些天有了一些马云在日本的消息同之前说的有些出入。疫情、中沙很多都不确定能说,绕不开白左,马斯克都受到生命的威胁了,绕着说又不是我的风格,只能闭嘴,其实这两张图就能说一些了。
两年前的,“政变”之前。
[ 此貼被淦饮清钰在2022-12-11 17:29重新編輯 ]
赞(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