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大的新闻之一,本应该是马斯克的星舰火箭发射,人类史上推力最大的火箭。
但是很可惜。
在昨天发射的最后四十秒,因为一点小小的故障推迟了发射,据说一个阀门可能出了点问题。接下来什么时候发射,不得而知。
马斯克在发射前就说过,星舰的发射成功率最多50%,只要发射没炸就算成功。
之所以叫
星舰,是因为这个Space X火箭,已经超出火箭范畴。
星舰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是
150吨,马斯克说,如果不考虑回收,它可以载荷250吨到300吨。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最大的火箭依然是1962年开始制造,1967年11月9日首次发射的
土星五号。
土星五号高达110.6米,起飞重量3038.5吨,总推力达3408吨,月球轨道运载能力4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118吨。
NASA的土星5号汇集了全球最顶端的科技实力,它由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总指挥沃纳·冯·布劳恩与他的德国火箭团队担任设计研发工作,承包商包括波音公司、北美人航空公司、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以及IBM。
土星5号的最后一次发射是在1973年,这次发射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了近地轨道,之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马斯克的星舰,近地轨道有效载荷是
150吨,已经超出了土星5号。
星舰的最大特点是:
运力大,可回收,成本低。如果仅仅是运力超出土星5号,人类科技早在很多年前就可以实现了,但同时要做到可回收利用,这难度就大多了。也正是因为可回收,所以单次发射使用的成本就很低。
马斯克说,星舰的发射成本相当低,一旦相关试验取得成功,将启动规模化生产,以每年建造100艘的速度,打造1000艘“星舰”组成的太空舰队,将10万人和相关物资运送到火星,实现从21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火星殖民的梦想。
客观来讲,殖民火星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有多高,还真不好说。
抛开星际殖民,目前星舰这样的超级火箭,并没有现实的市场需求。
不管是用来发射卫星还是携带核弹,都不需要这么大的火箭,因为成本太高,太不划算。
而它唯一用途只能是人类用来探索未知的宇宙,是没有任何可预期经济效益的星际探险。
也正因如此,所以网络上对马斯克的星舰嘲笑和讽刺的声音很多。
探索宇宙真的毫无现实意义吗?
五百多年前的哥伦布为了探索地球,也遭到了各种资本和民众的嘲笑,谁也不愿意砸钱去做一件收益完全无法确定的事情。
最后还是女王伊莎贝拉掏了自己私房钱,资助了哥伦布出海的费用。
然而就是这个看似风险无限大,收益为零的投资行为,却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比五百年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还少,但谁能说马斯克就不是开启星际旅行时代的“哥伦布”呢?
人类现在内卷严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资源的短缺导致的。
随着人类文明等级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将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那时候人类的目光将不仅仅是太阳系,甚至触手将伸进银河系。
若干年后,我们子孙后代用来星际穿越的各种星际舰队,追根溯源,说不定原型就是现在的Space X。
当然,很多人会想,如果马斯克真姓马,Space X是国人发明的,或许发射星舰这事会被大小媒体吹上天。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2019年BBC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票选活动。屠呦呦与艾伦·图灵、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一起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她也是28位入围者中唯一一个亚洲人。
BBC拍摄了一部宣传屠呦呦的科普短片,以致敬这名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短片播出后震惊了全世界。
而我们的媒体干什么去了呢?英国能拍出宣传中国科学家的短片,我们能吗?
在颁奖现场,担任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林斯卡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在屠呦呦演讲全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屠教授,另一只手为屠呦呦研究员拿着话筒,30分钟一动未动。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崇尚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数年前,《北京晚报》对屠呦呦有个报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谜”》。
文章披露屠呦呦获诺奖时,一帮所谓的科学家,竟然
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企图阻止她获奖。他们的理由很有
特色。
甚至说,宁可不要,也不要屠哟哟独享。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真正影响世界的论文有多少?除了91岁的屠呦呦,还有谁在自然科学领域拿过诺奖?
这个时代只有夹头、带鱼、斜眼,金X灿,陈平之流才能混的风生水起。
人类的创造创新,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由,离开了自由,人类将一事无成。
反观我们,民众有多少自由呢?科学家又有多少自由呢?在对马斯克Space X羡慕嫉妒恨的时候,静下心来,一个芯片就能卡住喉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其实秘诀无非四个字:
自由、公平。这应该成为人类每一个人的信仰!
赞(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