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下午察:中美新冷战下的“人才脱钩”
本頁主題: 下午察:中美新冷战下的“人才脱钩”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king3624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515
威望:362 點
金錢:1261 USD
貢獻:15636 點
註冊:2008-02-09

下午察:中美新冷战下的“人才脱钩”

“当年我来美国时,我把 ‘Li Cheng’ 改成 ‘Cheng Li’,现在可以改回去了。”
之所以从“成李”变回“李成”,是因为在美中国问题学者、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决定回返亚洲,担任香港大学新智库领导职务。
中国人姓氏摆前头,美国人放后头,这既是李成个人名字的一次回归,也是中国人才的又一次回流。

 

《南华早报》7月1日报道,李成当天走马上任,到香港大学创建“中国与世界治理中心”(Centre on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还未宣布李成离任,也未公布接任人选。布鲁金斯学会网站资料显示,67岁的李成出生并成长于上海。1985年赴美国留学,2006年加入布鲁金斯学会。他曾撰写和编辑多本著作,也曾就中国事务和美中关系向许多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咨询。



李成在华盛顿深耕多年、单单在布鲁金斯学会就待了17年,多次撰文为西方政学界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架构和人事议题,增进西方对中国政治的认识。
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高级主管伟德宁(Dennis Wilder)为李成的离去深感惋惜。他在推特上写道:“李成为严谨、准确的中国国内政治研究制定了标准。华府人士会非常想念他。”
李成是在中美博弈加剧、中美沟通管道越来越不顺畅的大背景下离开华盛顿。尽管李成称,离开美国是因为有新机会,他在访谈中透露了个人的无奈,以及自己如何因美国国内的反中情绪而受波及。

麦卡锡主义正重返美国

李成觉得华盛顿对他来说越来越陌生,并认为麦卡锡主义正重返美国。对于像他这样的华裔来说,在美国生活越来越不舒服。在公开演讲时,他被要求澄清代表哪一方的次数越来越多。“当我说‘我们’的时候,人们会问,你说的‘我们’是指谁?”
至于是否担心自己的离开会打乱华盛顿推动美中接触的步调时,李成说,双边关系中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十分强大,以至于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压倒个人的努力”。李成也指华盛顿关于中国的论述过于简单化,“我当然知道中国有问题”, “但与此同时,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被夸大了。”
之所以选择落户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李成表示是希望利用香港这个“特殊地方”来促进和平,把那些较难在华盛顿聚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他还称,香港是“具有微妙且真正政治影响力的城市”,可以在美中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李成的回返,是当前中美“新冷战”大背景下的又一缩影。

“中国行动计划”让在美华裔学者不安

事实上,在特朗普执政时,因中美科技之争愈演愈烈,美国司法部为打击中国的经济间谍活动而制定“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导致好些华裔学者面对刑事案指控。在李成之前,已有多名旅美中国学者和科研人员选择离开。
《华尔街日报》2022年9月曾报道,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收集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超过1400名在美国接受了学术培训的中国科学家放弃了他们在美国高校或企业的机会,选择回国。这一比例比上一年增加了22%。
其中,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是最受瞩目的离职者之一,他于2022年4月离开哈佛,到北京的清华大学任职。 丘成桐出生于汕头,在香港成长直至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深造。据报道,丘成桐在2021年9月对哈佛大学新生的一次演讲中曾说,当年美国政府批评苏联的学术环境,“想不到在这里复活。”



后续经中国媒体曝光的回流人才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和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据星岛网报道,谢晓亮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哈佛引进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中国行动计划存族裔偏见?

据BBC中文网2021年7月发自华盛顿的报道,有美国舆论曾质疑“中国行动计划”存在族裔偏见。
报道提到田纳西大学前教授胡安明案件。这位纳米技术领域的科学家被指,未上报他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夏季兼职活动,有意欺骗向他拨款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胡安明则称,根据田纳西大学校规,短期兼职并不构成利益冲突,他也从未欺瞒校方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胡安明从北京工业大学获得的报酬每年少于2000美元。
胡案审理过程中,美国执法机关调查的部分细节公诸于众,联邦调查局的办案手法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包括,FBI探员在2018年3月靠“谷歌翻译”阅读一则关于胡安明的中文新闻稿,随后就开启针对他涉及经济间谍罪的调查。在胡安明案情公开后,三名美国联邦众议员去信司法部总监察长,要求调查关于FBI探员的行为。
根据法律期刊《卡多佐法律评论》发表的研究,从1997年到2008年因《经济间谍法》而被美国政府起诉的人当中,17%为华裔;从2009年至2020年,华裔被告的占比增加到52%。这项研究发现,约五分之一的华裔或亚裔被告从未被认定犯下间谍罪或其他严重刑事罪名。

去留两难选择

尽管美国司法部在2022年2月宣布停止根据“中国行动计划”追查新案件,但部分华裔学者仍感不安,他们担心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他们会像钱学森那一代人,在美国不断被怀疑和排斥。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受访的大多数学者是取得终身教职的归化入籍美国公民,好些人是航空航天和生物领域的专家。中国政府将航空航天和生物列为具有战略重要性领域,这两个领域也在“中国行动计划”之下受密切审视。
一名中国大陆机械工程教授说,在美国待了20多年后,他离开了一所顶尖的美国大学,加入香港一所大学。除了希望离父母近一些,也厌倦了美国的政治环境。他说,由于美国的政治气氛变得非常紧张,他不再寻求与其他科学家合作。
报道也引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名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生说,去留之间是个两难选择,回去中国将面对言论和学术自由的限制,留在美国也担心自己会成为美国政府针对的目标。

纽时评论文章:不该把中国人才拒之门外

美国以人才立国,广纳百川让这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不过,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学生与科研人士的签证限制未停歇。中国官媒2021年5月报道,超过500名中国留学生近期申请美国签证被拒,其中大多数人学习理工科。他们遭到拒签是基于一项特朗普时期签署的行政令,禁止某些中国理工类学校毕业生入境美国。
《纽约时报》今年5月发表题为《美国不该把中国科研人才拒之门外》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对中国影响力的过度担忧已威胁美国吸引顶尖人才的能力,这将损害美国科研发展前景,最终打击美国的经济与国家实力。
文章说,学者自身须提高透明度,大学也须带头引导学者注意,他们与外国科研人员合作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影响,但不能让这妨碍美国保持其作为全球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最佳地点的地位,并吸引海外毕业生继续留在美国。
文章点出核心问题:中国现在是、并将继续是重要的全球参与者,了解中国内部动态对于各个领域的美国人来说十分重要。然而,美国面临着整整一代人对中国知之甚少的风险。在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人数已经从2011至2012年的约1万5000人峰值下降;在疫情期间暴减至不足400人。
从科研人员到中国问题专家,中美意识形态之争而产生的对立波及学术界,导致两国人才交流受阻,对中美两国都没有好处。在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可扮演促进两国间二轨交流的角色,而最好的科学研究通常也由跨国界顶尖人才组队研究完成。当国家安全被泛化后,人为壁垒只会导致分歧加深、各走极端。
跟经济脱钩、科技脱钩一样,人才脱钩不会有真正赢家,而人才交流作为民间实质交流的核心部分,其脱钩所造成的冲击恐怕还更严重。


赞(36)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04 11:5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4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