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转载]中国真正的经济危机 : 为什么不放弃失败模式
本頁主題: [转载]中国真正的经济危机 : 为什么不放弃失败模式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TonyYang19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23
威望:5 點
金錢:371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9-08-03

[转载]中国真正的经济危机 : 为什么不放弃失败模式

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2022年底,北京决定突然结束严厉的「零新冠」政策后,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的成长引擎将迅速重新点燃。经过多年的大流行封锁导致一些经济部门几乎陷入停顿,该国重新开放本应引发经济復甦。相反,经济復甦却步履蹒跚,GDP表现低迷,消费者信心低迷,与西方的冲突日益加剧,房地产价格暴跌导致中国一些最大的公司违约。 2024年7月,中国官方数据显示GDP成长落后于政府约5%的目标。政府终于让中国人民离开了家园,但它无法命令经济恢復到以前的实力。

Zongyuan Zoe Liu发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的<中国真正的经济危机>( China’s Real Economic Crisis)解释了为什么北京不会放弃失败的模式(

Why Beijing Won’t Give Up on a Failing Model) Zongyuan Zoe Liu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 (CFR)莫里斯‧格林伯格 (Maurice R. Greenberg) 中国研究资深研究员。她的工作重点是国际政治经济、全球金融市场、主权财富基金、关键矿产供应链、发展金融、新兴市场、能源和气候变迁政策以及东亚与中东关系。刘博士的区域专长是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以及中东,特别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

巨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为了解释这种惨淡的景象,西方观察家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包括中国持续的房地产危机、人口快速老化,以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对经济的加紧控制和对疫情的极端反应。但目前的停滞状态还有一个更持久的驱动因素,它比习近平日益增长的威权主义或房地产市场崩溃的影响更为深远:几十年前的经济战略,将工业生产置于其他一切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了巨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多年来,北京的产业政策导致从原材料到电池和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等领域的生产设施过度投资,往往让中国城市和企业在过程中背负巨额债务负担。

简而言之,在许多关键经济领域,中国的产出远远超过自身或外国市场可持续吸收的能力。结果,中国经济面临陷入价格下跌、破产、工厂倒闭以及最终失业的恶性循环的风险。利润缩水迫使生产商进一步增加产量并加大产品折扣,以赚取现金来偿还债务。此外,随着工厂被迫关闭和行业整合,留下来的企业不一定是最有效率或最有利可图的。相反,倖存者往往是那些最有机会获得政府补贴和廉价融资的人。

中国生产过剩正在造成「不可持续」的贸易失衡

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这个问题也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不稳定因素。透过在全球市场上造成许多商品的供应过剩,中国企业正在将价格压低到其他国家生产商的收支平衡点以下。 2023年12月,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警告称,中国生产过剩正在造成「不可持续」的贸易失衡,并指责北京以极低的价格将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销往欧洲市场,从而实施不公平贸易行为。今年四月,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警告称,中国对钢铁、电动车和许多其他商品的过度投资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混乱」。耶伦表示:“中国现在太大了,世界其他国家无法吸收如此巨大的产能。”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经济愿景

尽管北京极力否认,但几十年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反覆循环。在国内,政府指定的优先经济部门的工厂通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以满足地方和国家的政治目标。北京定期提高许多商品的生产目标,即使目前的水准已经超过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于经济计画的长期传统,而这种传统非常重视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发展,但实际上忽略了家庭消费。这种疏忽并非源自于无知或误判;而是源自于无知或误判。相反,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经济愿景。

在共产党看来,消费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干扰,有可能将资源从中国的核心经济实力:工业基础转移出去。根据党的正统观念,中国的经济优势源自于其低消费和高储蓄率,这产生了国家控制的银行体系可以注入工业企业的资本。该制度还透过将政党等级制度嵌入每个经济部门来加强政治稳定性。由于中国臃肿的工业基础依赖廉价融资来生存--中国领导层可以随时限制融资--商界精英与党的利益紧密相连,甚至屈从于党的利益。在西方,金钱影响政治,但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政治影响金钱。中国经济显然需要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实现新的平衡,但北京不太可能做出这种转变,因为这取决于生产密集型经济政策所获得的政治控制。

习近平越来越强调让中国经济自给自足

对西方来说,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长期挑战,不能简单地透过设置新的贸易壁垒来解决。一方面,即使美国和欧洲能够大幅限制中国商品进入西方市场的数量,也无法解决中国数十年来特权工业投资和生产目标所累积的结构性低效率问题。任何方向的修正都可能需要中国多年的持续政策才能成功。另一方面,习近平越来越强调让中国经济自给自足--这一战略本身就是对西方在经济上孤立中国的努力的回应--增加而不是减少了导致生产过剩的压力。此外,华盛顿阻止北京在关键领域向美国大量供应廉价商品的努力,只会在美国经济内部造成新的低效率,即使它们将中国的生产过剩问题转移到其他国际市场。

西方不应寻求进一步孤立中国

为了制定更好的方法,西方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最好了解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更深层次的力量,并确保他们自己的政策不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西方不应寻求进一步孤立中国,而应採取措施将北京牢固地留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利用全球市场的激励措施引导中国实现更平衡的成长和减少严厉的产业政策。如果没有这样的策略,西方可能会面对一个越来越不受国际经济联繫约束、准备加倍实施国家主导的生产战略的中国,甚至不惜冒着损害全球经济和阻碍其自身繁荣的风险。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基础的重视

中国经济停滞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并不是近期政策选择的结果。它们直接源自于四十年前中国改革初期所形成的不平衡的产业战略。中国的第六个五年计画(1981-85)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开放中国经济后所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画。尽管这份文件有100多页,但几乎全部都是关于发展中国工业部门、扩大国际贸易和进步技术;只有一页的内容涉及增加收入和消费的主题。尽管发生了巨大的技术变化和几乎面目全非的全球市场,但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基础的重视仍然非常相似。第十四个五年计画(2021-25)提供了经济成长、研发投资、专利成就以及粮食和能源生产的详细目标,但除了其他一些稀疏的参考资料外,家庭消费被降级为一个段落。

中国的过剩产能最终超过了德国、日本、美国钢铁产量的总和

在优先考虑工业产出时,中国的经济规划者认为,中国生产商始终能够摆脱全球市场上的过剩供应,并从国外销售中获取现金。然而,实际上,它们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且外国政府对中国供应链主导地位持谨慎态度的各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生产过度投资。 21世纪初期,是中国钢铁,中国的过剩产能最终超过了德国、日本、美国钢铁产量的总和。最近,中国在煤炭、铝、玻璃、水泥、机器人设备、电动车电池和其他材料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过剩情况。中国工厂现在每年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是全球可用数量的两倍。

中国汽车制造商中有27%达到 32%亏损

对全球经济来说,中国长期的产能过剩影响深远。例如,在电动车方面,欧洲汽车制造商已经面临来自廉价中国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西方这一领域和其他新兴技术领域的工厂可能会关闭,或者更糟的是永远不会建成。此外,高价值制造业的经济影响远远超出其本身的活动;它们创造了服务部门的就业机会,对于维持刺激创新和技术突破所需的当地人才库至关重要。在中国国内市场,产能过剩问题在一些行业引发了残酷的价格战,损害了利润併吞噬了资本。根据政府统计,5月中国汽车制造商中有27%亏损;去年这数字一度达到 32%。整个经济体的生产过剩也普遍压低了价格,导致通膨徘徊在接近零的水平,私人非金融部门的偿债比率(债务支付总额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攀升至歷史新高。这些趋势削弱了消费者信心,导致国内消费进一步下降,增加了中国陷入通货紧缩陷阱的风险。

消费者选择的错觉掩盖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当北京的经济规划者确实谈论消费时,他们往往会谈论工业目标。在对该主题的简要讨论中,目前的五年计画指出,消费应专门针对符合北京工业重点的商品:汽车、电子产品、数位产品和智慧家电。类似地,尽管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产业可能意味着消费者有过多的选择,但实际上,阿里巴巴、拼多多和Shein等主要平台在销售相同的商品化产品方面竞争激烈。换句话说,消费者选择的错觉掩盖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该市场主要是由国家的工业优先事项而不是个人偏好决定的。

这也反映在旨在促进消费者支出的政策措施中。考虑一下政府最近促进商品替代的努力。根据2024年3月的行动计划,商务部会同其他中国政府机构向以旧汽车、家电和固定装置换新车型的消费者提供补贴。从表面上看,该计划与华盛顿在 2008 年经济衰退期间为帮助美国汽车业推出的「旧车换现金」计划大致相似。但该计划缺乏具体细节,且依赖地方当局执行,导致其效果不佳;它显然未能提高耐用品的价格。尽管政府可以影响中国消费市场的供需动态,但如果人们不这样做,它就不能强迫人们消费或惩罚他们。当收入成长放缓时,人们自然会紧缩钱包,推迟大额採购,并试图用旧设备延长时间。矛盾的是,产能过剩对整体经济造成的拖累意味着政府引导消费的努力却让人们更不愿意消费。

北京透过「共同富裕」等社会运动煽风点火

北京产能过剩问题的核心是地方当局发展中国工业基础的负担。自上而下的产业计画旨在透过激励地方官员将资本和补贴分配给优先部门来奖励能够实现最大 GDP 成长的城市和地区。正如学者玛丽·加拉格尔(Mary Gallagher)所观察到的,北京透过「共同富裕」等社会运动煽风点火,以刺激当地工业发展。 ,习近平在2021 年的党的会议上再次重申了这个概念。这些规划指令和活动给地方党委书记带来了巨大压力,要求他们迅速取得成果,他们可能认为这对在党内晋升至关重要。因此,这些官员有强烈的动机在优先产业进行高槓桿投资,无论这些措施是否可能有利可图。

地方政府持有的表外债务总额在7兆至11兆美元

这种现象加剧了中国地方政府的高风险融资行为。为了鼓励地方主动性,北京通常不提供融资:相反,它赋予地方官员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在地区银行的帮助下安排表外投资工具,为优先行业的项目提供资金,而中央政府则限制自己明确禁止哪些类型的地方融资选择。中国约30%的基础建设支出来自这些投资工具;没有他们,地方官员根本无法进行那些能让他们在党内赢得赞誉的计画。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不仅导致了庞大的工业产能过剩,也导致了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根据《华尔街日报》 7月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各地地方政府持有的表外债务总额在7兆至11兆美元之间,其中高达8,000亿美元有违约风险。

允许地方政府保留其徵收的部分税收

尽管现在债务规模可能更糟,但这个问题并不是新问题。中国1994年的财政改革允许地方政府保留其徵收的部分税收,但减少了从北京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自此以来,地方政府一直面临长期的财政压力。他们一直在努力履行促进当地 GDP 成长和以有限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双重使命。北京的政策将财政权力集中在国家层面,并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支出转移给地区和直辖市,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累累。更重要的是,透过强调快速成长的表现,北京已促使地方官员支持在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中快速执行资本项目。作为进一步的激励措施,北京有时会为优先产业的项目提供有限的财政支持,并帮助地方政府获得融资的批准。最终,财政风险由地方政府承担,专案的成败则落在当地党委书记的肩上,这导致了结果的扭曲。

中国依赖地方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一个更大问题是,它导致全国各城市和地区在同一领域竞争,而不是优势互补或发挥各自优势。因此,二十多年来,中国各省份--从西部的新疆到东部的上海,从北部的黑龙江到南部的海南--在几乎没有协调的情况下,在同一个政府指定的地区设立工厂。省级和地方官员努力超越同行的努力推动了优先发展的产业。这种国内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产能过剩和高债务水平,即使在中国已经获得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的行业中也是如此。

中国工厂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是全球可用量的两倍

以太阳能电池板为例。 2010年,中国国务院宣布,到2020年,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佔全国GDP的比重要达到15%。 ,佔全国一半以上。几乎立刻,中国的光伏产量就超过了国内需求,过剩的供应被出口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对太阳能电池板的所有权进行补贴。 2013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电制造商徵收反倾销关税。到2022年,随着中国积极发展再生能源,其太阳能光电发电装置容量将超过其他国家。但中国的电网无法支援额外的太阳能发电容量。随着国内市场完全饱和,太阳能制造商已恢復将尽可能多的产品转移到国外市场。 2023年8月,美国商务部发现中国光电生产商将产品运往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行小型加工,以避免支付美国反倾销关税。中国的光电产能已经是全球需求的两倍,预计到2025 年将再成长50%。工厂继续经营,因为他们需要筹集现金来偿还债务并支付固定成本。

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买家

另一个例子是工业机器人,北京从 2015 年开始将其列为「中国制造 2025」策略的一部分。当时,建立更强大的国内机器人产业有一个明确的理由: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买家,约佔全球销售额的20%。此外,该计划似乎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截至2017年,中国至少有20个省份营运超过800家机器人公司和4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然而,尽管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工业基础,但这种全力以赴的努力对推进中国机器人技术成效甚微。为了实现北京雄心勃勃的生产目标,地方官员倾向于投资可快速扩大规模的成熟技术。目前,中国在低端机器人领域产能严重过剩,但在需要自主智慧财产权的高端自主机器人领域仍缺乏足够的产能。

中国目前在人工智慧投资方面仅次于美国

低端生产产能过剩也困扰着中国其他科技业。最近的例子是人工智慧,北京在过去两个五年计画中将其列为优先产业。 2019 年 8 月,政府唿吁创建约 20 个人工智慧「试验区」--有权使用地方政府资料进行市场测试的研究园区。其目的是利用中国在该领域的两大优势:快速建立实体基础设施的能力,从而支持人工智慧公司和人才的集聚,以及政府收集和共享个人资料的方式不受限制。尽管受到冠状病毒大流行和政府大规模封锁的干扰,两年内,中国有 17 个城市创建了此类试验区。这些城市也採取了行动计划来吸引进一步的投资和数据共享。

从纸面上看,该计划似乎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目前在人工智慧投资方面仅次于美国。但实际人工智慧研究的质量,特别是在产生人工智慧领域,一直受到政府审查和缺乏本土智慧财产权的阻碍。事实上,许多利用政府大力支持的中国人工智慧新创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仍然基本上依赖西方开发的模型和硬体。与其他新兴产业的举措类似,北京方面也面临着将大量资本浪费在强调规模经济而非根深蒂固创新的重复投资上的风险。

陷入更深的债务,增加了成为「殭尸公司」的可能性

矛盾的是,尽管北京的产业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但导致产能过剩的许多特徵仍然存在。每当中国政府优先考虑一个新产业时,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就不可避免地加剧激烈的国内竞争。企业和工厂竞相生产相同的产品,却几乎没有利润-这种现像在中国被称为「内卷」。企业不会试图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而是会试图透过尽可能快速地扩大生产和进行激烈的价格战来超越竞争对手;缺乏动力透过改善企业管理或投资研发来获得竞争优势。出口目的地经济衰退和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可能会阻碍出口成长并加剧国内产能过剩。

这些动态都导致了恶性循环:由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必须不间断地生产以维持现金流。停产意味着没有现金流,促使债权人要求收回资金。但随着企业产量增加,过剩库存增加,消费者物价进一步下降,导致企业损失更多资金,需要地方政府和银行提供更多财政支持。随着公司陷入更深的债务,他们偿还债务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增加了他们成为「殭尸公司」的可能性,这些公司基本上资不抵债,但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履行其信贷义务。随着中国经济陷入停滞,政府降低了对企业徵收的税费,以刺激经济成长,但却减少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尽管社会服务支出和债务支付增加了。换句话说,地方政府与其支持的企业之间密切的财务关系,引发了一波债务驱动的地方GDP成长浪潮,并使经济陷入难以扭转的产能过剩陷阱。

共同启动了 690 亿美元的再融资基金

然而即使是现在,中国也没有显示出减少对债务依赖的迹象。在与美国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中,习近平加倍努力推动中国实现技术自给自足。北京认为,只有增加对战略领域的投资,才能保护自己免受西方的孤立或潜在的经济制裁。因此,政府正集中精力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技术提供资金,并阻止其认为分散注意力的投资,例如房地产行业。为了推广更多本土高端技术,中国政策制定者近年来动员了整个银行体系,并设立了专门的贷款计划来支持优先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其结果是导致投资和生产过剩的结构性问题趋于加深而不是得到纠正。

例如,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专款贷款计画。截至 2024 年 5 月,该银行已发放价值超过 380 亿美元的贷款,以支持半导体、清洁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制药等关键前沿产业。今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启动了 690 亿美元的再融资基金,以推动中国各银行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新一轮大规模贷款。该计画启动后不到两个月,全国约 421 个工业设施被指定为「智慧制造」示范工厂--这是一个给计画将人工智慧融入制造流程的工厂的模煳标籤。该计画也宣布投资1万多个省级数位化工厂和4500多家人工智慧企业。

然而,除了达到顶线投资数字之外,该活动几乎没有衡量实际成功的标准。讽刺的是,这项新计画所宣称的为致力于创新的中小企业填补融资缺口的目标却暴露了北京经济管理的一个更大缺陷。多年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倾向将资源集中到已成熟的企业;相较之下,政府大力开发人工智慧和其他先进技术,并投入了与美国创投方式相符的财政资源。但即便如此,中国的经济规划者也未能体认到创新的真正驱动力是颠覆。为了真正培养这种创造力,企业家需要不受限制地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和私人资本,这种情况将削弱北京对中国商业菁英的控制。如果不存在扰乱市场的可能性,这些巨额投资只会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资金被集中到那些能够迅速扩大规模的产品上,迫使制造商过度生产,然后靠着向国际市场倾销而获得的微薄利润生存。

中国企业「以成本或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的政策

在一个又一个产业中,中国长期的产能过剩正在对美国和西方造成复杂的困境。近几个月来,西方官员加强了对北京经济政策的批评。拜登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莱尔·布雷纳德 (Lael Brainard) 在 5 月的演讲中警告说,中国「政策驱动的工业产能过剩」(反市场行为的委婉说法)正在损害全球经济。她表示,透过执行「不公平地压低资本、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并允许中国企业「以成本或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的政策,中国现在在电动车、电池、半导体和电动车等领域佔据了全球产能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北京正在阻碍全球市场的创新和竞争,威胁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就业机会,并限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建立供应链弹性的能力。

4 月在义大利卡布里岛举行的会议上,七国集团成员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警告称,「中国的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导致了「有害的产能过剩」。廉价中国制造产品的大量流入已经加剧了贸易紧张局势。自2023年以来,包括越南、巴西在内的多国政府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美国、欧盟等对来自中国的各类进口产品加徵关税,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汽车。

北京的产业政策导致中国各地的城市和地区陷入债务困境。

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习近平、主要党刊和中国官方媒体一直否认中国有产能过剩问题。他们认为,这些批评是美国毫无根据的「焦虑」所造成的,中国的成本优势不是补贴的产物,而是「充分市场竞争形成的企业努力」的产物。事实上,中国外交官一直坚称,在许多新兴科技产业,全球经济面临的是严重的产能短缺,而不是供应过剩。今年5月,党报《人民日报》指责美国以夸大产能过剩为藉口,引入有害的贸易壁垒,旨在遏止中国、压制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分析师早已承认这个问题。早在2005年12月,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就警告称,钢铁、汽车等七大工业部门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他将问题归咎于「盲目投资、低水准扩张」。此后的近二十年里,北京发布了十多项行政指导方针来解决各领域的问题,但成效有限。 2024年3月,北京大学陆峰的分析指出,新能源车、电动车电池和传统微晶片有产能过剩问题。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光是 2023 年中国的电池产量就相当于全球总需求量。随着西方产能的增加以及中国电池制造商持续扩大投资和生产,未来几年全球供应过剩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卢警告说,中国对这些行业的过度发展将迫使中国企业向国际市场倾销产品,并加剧中国与西方本已紧张的贸易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中国政府已经尝试过的一系列措施,例如刺激国内支出(投资和家庭消费),以及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主张但北京尚未採取的措施,包括政府分立企业和改革再分配机制以惠及家庭。然而,这些提出的解决方案未能解决困扰中国经济的根本协调问题:地方政府对国家指定的优先产业的重复投资。

降低围栏,拉紧皮带

迄今为止,美国已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如太阳能板、电动车和电池)徵收高关税,以应对中国的产能过剩挑战。同时,透过《2022 年通膨削减法案》,拜登政府已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许多相同产业的美国国内产能建设。但美国应该警惕试图仅仅透过建立贸易壁垒和加强自身工业基础来孤立中国。

透过向投资美国关键产业的企业提供大量激励措施,华盛顿可能会重复一些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对债务驱动的投资、非生产性资源配置以及潜在的投机泡沫。破坏市场稳定。如果目标是超越北京,华盛顿应该专注于美国体系已经更擅长的领域:创新、市场颠覆和私人资本的密集利用,投资者选择最有前途的领域来支持并承担风险。透过专注于限制中国经济优势的战略,美国可能会忽视自己的优势。

美国政策制定者还需要认识到,北京追求自给自足加剧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这项努力得到了高度重视,反映出习近平的不安全感以及他在与美国和西方经济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减少中国战略脆弱性的愿望。事实上,习近平动员本国人民和资源在中国周围建立科技和金融墙的尝试本身就产生了重大后果。与西方市场日益隔绝的中国在与西方的潜在对抗中损失会更少,因此缓和紧张局势的动力也会更小。只要中国透过不易取代的高价值商品贸易与美国和欧洲紧密结合,西方就能更有效地阻止中国採取破坏稳定的行动。中美是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敌人;尽管如此,在中美贸易关系方面,「亲近朋友,亲近敌人」这句老话还是有智慧的。

一个好的起点是制定更多政策,不仅仅是徵收关税

美国政府应该阻止北京建造一堵能够阻止中国经济受到制裁的隔离墙。为此,下一届政府应该培育联盟,恢復受损的多边机构,并建立新的相互依存结构,使孤立和自给自足不仅对中国没有吸引力,而且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好的起点是在谈判桌上制定更多政策,而不仅仅是徵收关税。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发动贸易战将加剧中国经济信心赤字,导致人民币贬值,这将部分抵消关税的影响。

中国的贸易政策也可能比看起来更有弹性。自中美贸易战升级以来,2018年中国学者和官员探索了多种政策选择,包括实施自愿出口限制、人民币升值、促进国内消费、扩大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投资研发。年代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指出贸易紧张局势如何迫使汽车制造业等成熟的日本产业升级并提高与西方竞争对手的竞争力,这种做法可以为中国的电动汽车提供借鉴。

除了自愿出口限制外,北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了其中几种选择。如果政府也实施自愿出口管制,可能一箭多雕:此举将减少贸易,甚至可能减少与美国的政治紧张局势;它将迫使成熟的行业进行整合并变得更加永续;它将有助于将制造能力转移到海外,直接服务目标市场。

习近平正试图在中国周围建立一面科技和金融墙。

到目前为止,拜登政府对中国採取了分门别类的做法,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将谈判集中在单一主题上。相较之下,中国政府更倾向于採取不同的做法,即不讨论任何问题,即使这些问题无关,也可以用在一个领域的让步来换取另一个领域的利益。因此,尽管北京在孤立的谈判中可能显得不情愿,但它可能会接受一项更全面的协议,同时解决美中关系的多个方面。华盛顿应该对这种大交易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并认识到,如果激励措施发生变化,中国领导层可能会突然改变策略,就像突然结束零新冠政策时那样。

华盛顿也应考虑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来促进与北京的谈判。例如,中国可能同意在世贸组织中自愿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从而在某些贸易争端中给予指定国家优惠待遇。它也可能被说服支持修订后的世贸组织框架,以逐个行业而不是整个行业来确定一个国家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和欧盟使用这一指定对中国徵收更高的反倾销关税)。这些措施将承认中国的经济成功,尽管它要求中国达到先进工业化国家更高的贸易标准。

习近平将自己视为一位变革型领导人

习近平将自己视为一位变革型领导人,有人将他与毛主席进行比较。 2023 年7 月,即基辛格去世前四个月,他正式接待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少数几位广受尊敬的美国人物之一- -这一点就显而易见。习近平认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应受到谈判或外部压力的限制,但他可能愿意在贸易问题上进行自愿调整,作为更广泛协议的一部分。中国的许多专业人士和商界精英对与美国的关系状况感到绝望。他们知道,中国融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比被排除在外更能获益。但如果华盛顿坚持目前的道路并继续走向贸易战,可能会无意中导致北京加倍实施导致产能过剩的产业政策。从长远来看,这对西方和对中国一样糟糕。

赞(7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13 02:21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4 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