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孙立平:面对当前形势,整理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本頁主題: 孙立平:面对当前形势,整理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马凡舒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298
威望:500 點
金錢:19118 USD
貢獻:30000 點
註冊:2022-09-07

孙立平:面对当前形势,整理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千头万绪,股市为先

如果今天你的股票挣了两万元,可能直接就影响到你的情绪,说不定晚饭就会加两瓶啤酒。但如果今天你的房子涨了10万元,可能你什么明显的感觉也没有。

这是我前些天在《股市、十万亿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拉拉杂杂的想法》一文中打的一个比方。意思是说,救股市的重要性。其实,在今年4月的《股市,现在不是猛药治沉疴的时候》一文中,我就说过,人们都在讲救房市、救股市。其实,这里面有个顺序的问题,应该是先救股市,再救房市。

果然,突然大招出台,一周的时间,A股总市值暴涨了9.6万亿元。我原来也说过,尽管我对放水刺激一直抱谨慎的态度,但在现实中,事情确实也只能从最直接的地方做起。

在评论这次行情的时候,有人用了摔杯为号的说法,是说这次行情来得之突然。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也不免担心这样的行情用什么来持续,至少不至于大起大落。特别是,在已经有了差不多10%涨幅的情况下,会不会有人逢高套现、收割走人?

在经济低迷之际,用井喷行情拉振信心,自有其道理;摔杯为号,也可以作为决心的宣示。但大体来说,我不怎么喜欢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场面,在市场里,豪情一钱不值,有的只是风险。我们期待股市稳健向上的走势。

房地产,稳住即可

货币之后是财政,辜朝明更有言,在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时候,货币政策会失灵,他指望的是财政。可以说,这是市场的期待,更是地方政府的期待。

问题是财政指向哪里?

现在人们议论得比较多的是房子,而现在经济的困境之一也是房地产。所以有人问,房地产会不会重新热起来?会不会重新热起来我不知道,但我的看法是,不应该重新热起来。

我原来说的先救股市,再救房市,只是在两者比较的意义上说的,不是说救完股市就去救房地产,更不是说炒完股票接着就去炒房子。房子已经过剩,这是最基本的基本面。未来是两个趋势的对冲,一是人口进入下降通道,二是城市化还有一定空间。房地产未来的问题是结构。

我的看法是,房地产,稳住即可。所谓稳住,一是说尽量保交楼,二是避免房地产对金融的冲击。实际上,如果大量资金进入房市,意味着这部分资金会在钢筋混凝土中沉淀下来,挤占的一定是消费。在消费低迷的情况下,其长期的后果可想而知(见《孙立平:关于房地产问题的八点看法》)。

复苏始于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真正的复苏

许多朋友都知道,近年来我强调最多的可能就是就业。上半年有一篇文章,题目上用了六个就业(见《孙立平: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包括我前一段反对推广无人驾驶出租车,也是从就业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就业一边连着收入,一边连着信心。就业是恢复信心改变预期的最现实基础。

就业问题最突出的在什么地方?青年人。

记得在本世纪初,我在东北研究国企改革中失业下岗问题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一个五口之家,老两口、小两口、一个孩子。我们假设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老两口的工作收入情况不错,小两口处于失业状态。另一种情况是,老两口处于失业状态,小两口的工作收入都不错。请问,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两个家庭的希望感和对未来的预期有何不同?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就业问题涉及很多因素,这里不可能具体讨论。但我要说,最重要的是我们把什么看做是最重的。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叫五六七八的说法,说是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但对这个说法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而这两种理解体现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一种理解是,你看,民营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机会,这说明民营企业多么重要。这是以就业为重的思路。还有一种理解是,你看,国有企业只用了20%的人,就提供了50%的税收,这说明国企多么重要。这是以税收为重的思路。所以思路最重要,看你看重什么。看重什么,资源相应地就会到哪里。

信心当然重要,出清是必需条件

总有人以为,只要刺激足够,只要政策对头,就会雨过天晴,就会昨日重来。我觉得,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想法。

有一段话,我重复了很多遍:

有两个相当流行的说法。第一个说法是,为什么企业不贷款不投资,原因是企业家的信心问题;第二个说法是,为什么居民消费不踊跃,是因为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问题。其实,这后面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从投资的角度说,就算信心的问题解决了,你让他去投资什么?现实是,房子房子过剩,汽车汽车过剩,家用电器家用电器过剩,生活用品生活用品过剩。从消费的角度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超前、过度、透支的消费之后,一部分人的消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另一部分人无力消费,有信心有什么用?(见《孙立平:用供给端来解决需求端的问题,用增加产能来解决产能过剩,其结果一定是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我们得意识到,我们已经从一个短缺的时代进入了一个过剩的时代,而且这种过剩还不是一般的过剩,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的产能是为整个世界准备的。

前些天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过剩产能出清之日,就是真正拐点到来之时》。后来,根据一些网友的意见,我把意思重新表述为,过剩产能出清之日,真正的反转才有可能。出清过剩产能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从经济史的角度说,这个过程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经常说,日本经历了停滞的30年,那其实就是一个出清的过程。

通货膨胀不能救国,滞涨才是最危险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通缩比通胀更可怕。在一些人眼里,通货膨胀似乎是重启经济的灵丹妙药。张五常更是建议,中国的央行要尽快把通胀的年率推到6%左右。

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而通缩则会导致下跌螺旋。一般地说,这话是对的。但有两个问题不知人们想到没有。第一,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没有起到助推经济的作用呢?结果是什么?就是滞涨。而我们知道,滞涨是更可怕的。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凯恩斯主义有时是可以用一用的,但如果凯恩斯主义失败了怎么办?第二,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就一定走不出经济低迷吗?

举一个例子:日本就是在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度过了所谓失去的三十年的。“牛肉饭”是日本当地用来作为衡量日本通胀的指标之一。1990年,日本知名连锁快餐巨头吉野家的一碗牛肉盖饭售价为400日元,而在2020年,同样一碗牛肉盖饭的价格只需要352日元(折合约22元人民币)。当然,经济学家可能将其称之为通缩,但在老百姓的眼睛里,就是物价稳定。

有人会说,那毕竟失去了30年啊。什么叫失去?在这段时间里,出清了过剩的产能,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没有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不错,甚至连人们担心的社会动荡也没发生过,还想怎么样?


这里有一个故事。据说,在日本的央行系统中,有一种极度厌恶通胀的传统。原因是,日本央行的首任行长一万田尚登,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曾常住德国,经历过德国魏玛时期恶性的通货膨胀,他目睹了那场恶性通货膨胀的恶果。

我不是说日本央行的做法是唯一正确的,但它告诉我们,很多教条是不能僵硬式的去理解的。

深层逻辑,决定我们会走多远

我知道,即便是说到这里,还是会有朋友说,还没有说到根儿上。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可以读一读我前些天发表的《那一波经济增长是怎么起来的?一个基于底层逻辑的解释》一文。

那篇文章,从底层逻辑的角度,讨论了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哪来的。其中最主要的,说了三点:把解决吃饭或民生问题作为我们的目标;用一种新的思维看待外部世界,争取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用松绑的方式激发各个经济社会主体的积极性。

因此,经济会怎么走?归根结底,取决于底层逻辑。

可能有朋友还会说,您能不能说得详细一点。问题是,什么都让我说,您就不能自己想一想吗?



赞(35)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29 09:3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4 15:05